「如故」,這個標題好傳神。吉隆坡東方人文藝術館的許斗達博士用「如故」為題,策劃了中國傳統書畫修復展。這在海外的華人社群中,是首次,是創舉。「如故」也說服了我,合辦這場難得的展覽。中國傳統書畫作品的收藏就像臍帶,延續著海外華僑與母文化之間的關係。後人用心將這些書畫作品保存下來,舊時舊地的關係才得以彰顯。「如故」道盡了這層因緣。

修復,是保存中國傳統書畫的重要手段。書畫修復的理念與技術在中國有很成熟的發展。早在五世紀的魏晉南北朝賈思勰所著《齊民要術》,就已經針對書畫保存上常見的損傷,記載了種種對策。歷朝歷代,逐步發展成熟。因此,至今我們才能在世界各地看到所藏的中國傳統書畫。「整舊如舊」是文物修復的理念之一,也常常被用在中國傳統書畫的保存修復上。但這都不似「如故」來得點題,新舊是視覺的,容易停留在樣態的認知上,而「如故」則更著重書畫所乘載的故實,更著眼於文化內容的延續。

傳統技術的展示,是修復展的重點,但不是目的。因為,這樣不如看書,可以得到更多的細節。坊間關於中國傳統書畫修復與裝裱的書籍,林林總總,入手也非難事。重要的是,在地華人文化的保存。從與在地文化關係深厚的書畫作品,著手修復與裝裱,能引起當地僑胞的共鳴,更能傳達中國傳統書畫的修復裝裱,在文化傳承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。

「如故」修復展呈現了傳統中國書畫保存修復的兩個重要面相:修復與裝裱。這兩者具有一體兩面,相輔相成的地位。修復讓中國傳統書畫承載的文化內容得以代代延續流傳,裝裱則是中國傳統書畫展示與保存的重要形式。展覽內容分為四部份:修復、掛軸、手卷、冊頁。修復與掛軸,以光緒丁丑年(1877)潮州籍的畫家吳凌(1831-1913)的紙本水墨人物畫為例。手卷與冊頁,則用馬來西亞當代水墨書畫家謝忝宋先生的作品。

書畫作品的損傷情形,往往述說著它所經歷過許多嚴厲的待遇。吳凌的紙本水墨人物畫,裝裱形式為掛軸,損傷狀況嚴重,有過多次的修補的痕跡。畫心有無數的蟲蝕破洞,最醒目的則是畫面上方的大面積破損,而且在裝裱的最上方留有昆蟲孵化的外殼以及蛀蝕的痕跡。破損位於上方的,告訴我們它在卷放的狀態中,遭受嚴重的傷害,以至於最外面的部分受傷嚴重。而畫面新舊重疊的損傷破洞,則反映出在以往的修復之後,還有懸掛展示過,但沒有受到仔細的照顧,又再次遭到蟲蝕。畫心的補紙顏色眾多,至少有三種,說明該作品曾經歷過三次修復。修復前檢視所見,托紙顏色不符畫心底色,以及長條塊狀方形補紙映出畫面,再加上最近一次修復的覆背紙,沒有全色,留下白色破洞。上述損傷以及不當的修復,對畫意的閱讀與鑑賞,造成嚴重的干擾。現狀裝裱的左邊有明顯的水漬,由上而下,接續排列。這也述說著它在卷放保存時,遇到水害,水氣由外而內的滲透進去,所留下的痕跡。這些損傷,除了中國傳統書畫在保存修復上常見的問題之外,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氣候更是造成了嚴重霉斑、蟲蝕、水漬、破損等的主要環境因素。

觀賞方式的不同,表現在中國書畫的裝裱形式上。掛軸,具有強烈的展示性格,懸於高堂,可以看出張掛者的意圖。手卷,著重個人賞玩的私密經驗,開卷不過肩寬,隨著觀賞的趣味,進退變化,每每有不同的心得。冊頁,則是系列的集成,展現出收藏者的偏好或收集的本事。吳凌的水墨人物畫掛軸,除了有作者的潮州籍地緣關係之外,畫面更見用意。主僕兩人攜驢於郊道,主人駐足回眸,僮僕回頭往後吆喝。傳神的點出後有來者,同行有人,並不孤單的安排。這對漂洋過海,異地打拼的華僑,是何等溫暖的鼓舞。謝忝宋的草書手卷,高不逾尺,小巧纖長,筆墨流動飛舞,虛實粗細變化多端。中國毛筆運墨變化的書法趣味,不在中土,也根深蒂固於華人創作裡。開卷賞玩,收放進退之間,心得幻化,最適於用手卷的裝裱形式來表現。謝忝宋的現代設色水墨畫,六張一組。鳥,是每張的主題。配色點染,同中求異,前呼後應。可單張賞玩,也可連貫翻閱。這是現代化中國傳統色設水墨畫的創作,由非在中土的海外華人為之,更具時代特色。將之集結成冊,便於觀賞,亦好保存。